FF14漫谈:梦醒妖灵乡
1 | FF14漫谈:亚玛乌罗提与乌托邦的毁灭 |
2 | FF14漫谈:梦醒妖灵乡 |
3 | FF14漫谈:伊弗利特 |
- 有玩家指出上期漫谈亚玛乌罗提存在剧透,所以这次就在开篇提个醒,本文也存在些许剧透,请尚未通关的玩家自行决定阅读与否。
在遭受光之泛滥,末世气息浓厚的第一世界里,伊尔美格显得格格不入。这里没有背井离乡的灾民,也没纵欲糜烂的贵族,相反,这是个风光如画,简直像童话般美好的地方。只有深入剧情后,玩家才会发现这里并不像看上去那样和谐美满,遗世独立。在光芒洒满大地的夜半时分,梦羽城中甚至还会传来骇人的哭喊……
整个伊尔美格地区,包括副本“水妖幻园多恩美格禁园”和之后的缇坦妮雅讨伐战,都透着一股欧洲中古童话,特别是爱尔兰童话的味道。
需要注意的是,我们对于童话的理解,相比几百年前其实有了巨大的变化。曾经的童话可不像《冰雪奇缘》这么和谐美满,如果直译童话的英文fairy tale,你会发现它们根本就是志怪故事而非专门面向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,今天我们把童话视为美好幸终的代表,那些黑深残的故事则被分类进了“黑暗童话”,但它们曾经就是一体的。
伊尔美格的居民为妖灵(fae),其中又以仙子族(pixie)与主线剧情的关系最为密切。仙子是背生透明虫翼的可爱小人,这个形象我们都很熟悉,它出现在包括《彼得·潘》在内的无数文艺作品里。FF14的设定里,仙子由不幸夭折的婴幼儿的灵魂所化,由于生前尚未发展出正常的善恶观,他们既天真,又残忍,能为寻欢作乐而干出骇人听闻的事。
仙子源于英国民间传说,准确来说,这些传说多出于沼泽高地地区如德文郡和康沃尔郡,再加上pixie这个词本身的书写与发音特征,一般认为它源自凯尔特文化。说到凯尔特文化,他们最大的特点在于笃行宗教神秘主义且有强烈的自然崇拜倾向,《冰雪奇缘2》的故事就显然基于凯尔特神话,《魔兽世界》、《博德之门3》里的德鲁伊也源于凯尔特社区里的祭祀阶级,但他们和童话一样,今天得到了不少美化——原始的德鲁伊信仰存在野蛮黑暗的一面。按照凯撒在《高卢战记》里记载,德鲁伊会把人塞进柳条织成的巨大雕像中活活烧死以献祭神灵。FF14里,柳条人极其变体草人遍布伊尔美格各处,如果能关掉san值滤镜,这仙境其实到处尸骸。
我们都知道,爱尔兰人主要是凯尔特人后裔,而游戏中伊尔美格地区的地名多以爱尔兰语拼写,连伊尔美格(Il Mheg)地图名称本身也是爱尔兰语。Mheg意为“王国”,副本多恩美格(Dohn Mheg)则“外人禁入的王国”。既然说到了多恩美格,可以再提一下统治那里的水妖(Fuath)。民间传说中的水妖并非仙子,而是一种没有鼻子的恶心生物,Fuath在苏格兰语和爱尔兰盖尔语里的意思是憎恨,他们似乎只愿意干两件事:把人拖进水里淹死,以及强奸人类妇女使她们怀孕。过去有些畸形婴儿出生时指间带蹼,会被认为是水妖之后。FF14里的水妖更像是Q版的蟋蟀,看起来可可爱爱,但和仙子一样没有善恶观,溺死人的事情上实在没少干。
回到先前的话题。英伦三岛受基督教影响后,仙子有时被认为是未受洗便夭折的孩童的灵魂,你只要把孩童的衣物放在他们生前玩过的陶罐里埋进地下,他们就会以仙子的身份重生。FF14很好地保留了这一设定,只是去掉了受洗的部分。伊尔美格仙子族的另一个特点在于他们总是和梦紧密相连。5.0主线完成后重返伊尔美格,光之战士便可以解锁仙子族蛮族系列任务。在这条支线剧情里,光之战士帮助仙子们构建丽耶美格梦园,为第一世界的儿童提供了梦中休憩娱乐的场所。的确,民间故事里,仙子往往与梦境联系在一起,譬如牙仙会在儿童睡眠时取走他们放在枕下的乳牙,不过FF14里仙子和梦境联系最有来头的部分,其实是主线中的缇坦妮雅讨伐战。
莎士比亚的早期剧本里,《仲夏夜之梦》可算经典之作。这个喜剧故事里,陷入情感纠葛两男两女于仲夏夜迷失林间,而仙子趁他们休眠,在几人眼皮上滴下了爱懒花汁,使他们醒来时爱上第一个看见的人。在这过程中,仙后缇坦妮雅也因为花汁影响而爱上了脑袋被魔法变成驴的织工。FF14保留了这种非常典型的认知错乱,再加上仙子族的善恶观匮乏,使得缇坦妮雅讨伐战充满了扭曲的病娇感,还贡献了一曲非常洗脑的falalala——如果你喜欢这种风格,这里推荐日本mili乐团,他们曲风还是主唱momo的唱腔都绝类这首BGM。
需要注意的是,缇坦妮雅在战斗中召唤的三个树精“芥子”、“帕克”和“豌豆花”均为《仲夏夜之梦》里的小仙子,帕克的戏份尤其重,花汁滴眼,驴头魔法都是他的手笔。而使三树精重生并巨大化的“爱懒花”,则是那魔法花汁的原料。
然而与莎翁喜剧里魔法解除,恢复正常的缇坦妮雅不同,被囚于伊尔美格梦羽城中的仙后缇坦妮雅已经受到光之力污染,永远地蜕变成了灵光卫。而为了寻回黑夜,玩家扮演的光之战士一行人不得不将她击杀。一代伟大的妖灵王就此魂飞魄散,着实令人惋惜,但对已经心智崩溃的仙后本人而言,这也许才是她渴望已久的解脱。
编者注释
- 在英伦民间传说中,fairy,pixie,sprite是被经常提起的近义词概念,彼此之间经常互为引用作为描述,譬如wikipedia上将sprite描述为“fairy-like creatures”。
- fairy更倾向于被作为一个外延更大的概念来包含其他神话生物。作为具体的“仙子”形象时,fairy经常会以带着翅膀的形象出现。
- fay, fae, fey, faerie都是fairy的变体。
- pixie在历史上的书籍和歌谣中的形象,大部分是没有翅膀的。
- sprite更倾向于是没有实体的虚灵形象。
- fairy更倾向于被作为一个外延更大的概念来包含其他神话生物。作为具体的“仙子”形象时,fairy经常会以带着翅膀的形象出现。
- 《仲夏夜之梦》中的仙子使用的名称是fairy,FF14中的妖灵使用的是pixie。
- 《仲夏夜之梦》中的小仙子帕克(Puck)同样来自英伦神话传说,在传说中帕克是男性形象,《仲夏夜之梦》延续了这个设定。
- 在近现代欧美奇幻设定和受其影响的游戏世界观/设定中(比如DND,魔兽,战锤),fairy/fay经常被设定为是精灵(elf)种族的一部分。因为翻译的原因,fairy,pixie,sprite经常都被译为“精灵”或者“小精灵”,注意根据具体作品的英文用词来确认设定的来源,避免因中文翻译而产生混淆。
1 | FF14漫谈:亚玛乌罗提与乌托邦的毁灭 |
2 | FF14漫谈:梦醒妖灵乡 |
3 | FF14漫谈:伊弗利特 |